黄正平:自信自觉自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发表时间:2014-03-03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起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梦”在时代热词中独领风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对过去汉唐盛世的简单呈现,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体现着传承与创新,追赶与超越的大国复兴模式。靠什么来凝聚起亿万人民实现梦想的力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靠精神文化的力量、理想信念的力量,归根结底靠价值取向和共同理念的支撑。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中,如何实现大国伟大的复兴,如何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宏大理想,就要在广阔的文化视野里牢固树立并实现自信、自觉、自强,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崭新的大国复兴之路。

  一、 回望中国,自信而视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指导学生罗伯特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向世人介绍了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回顾人类历史,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西方社会望尘莫及的。今天,我们追忆辉煌,是为了总结中华民族历史演变的轨迹和伟大复兴的新范式,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凝聚起磅礴向上的中国力量。

  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曾经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创造了领跑世界的科学技术、发达的商业、规模宏大的城市、开世界先河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明朝以前世界上重要发明和巨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早在商朝时,商业的概念开始萌芽,渐显雏形,北宋时期发明的“交子”曾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中国古代的长安城在西汉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到唐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由此一度雄踞世界中心地位;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以公开平等竞争、打破等级界限为特征的全国性人才选拔体系,这比西方早了1200年;战国时期和民国时期都是思想史上“百花齐放”的时代,修身养性之学、治国齐家之学、仁义爱人之学给世界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而多彩的中国元素,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据史料推算,盛唐时期中国占有世界二分之一的财富。到了宋元时期则占据世界三分之二的财富。在鸦片战争前夕的1820年,世界银行推测中国GDP占世界的30%。就在1900年八国联军开始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清朝的GDP仍几乎和英国不相上下。

  读史不难发现,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有着宽阔的经济视野、包容的文化情怀、开拓的制度创设。我们的先人萌生了科技兴国、经济强国的意识;经营城市、选贤任能的理念;思想争鸣、文化繁荣的价值体认,贯穿其中的是中华民族超前、整体、系统、尚和、民本的科学文化观,这一系列崭新的思维模式和创造行动使中华民族早有领先世界的经济财富、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在诸多领域成为世界舞台的翘楚,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 放眼世界,自觉而为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远隔大洋的欧美诸国,甚至东洋日本、古老的沙皇俄国先后崛起,对中华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世界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风东渐,欧风美雨,一批批中华民族的精英,跨洋越海,奔赴法兰西、德意志、英吉利......开启救国救民的探索之路。放眼世界而觉醒,负重前行而激昂。

  近代以降,我们蓦然发现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技术变革在酝酿中喷薄而发,新的社会制度在权利意识觉醒下渐次确立,新的思想观念已经冲破封建社会的藩篱在大洋沿岸广泛传播,中国昔日的辉煌正在慢慢褪去,变革、创新、发展成为近代以来永恒的主题。

  怀揣梦想、大胆创新的瓦特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这昭示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对自由、平等、人权向往的法兰西民族爆发了规模宏大的革命,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的美国创新发展,这个年轻的移民国家迅速跃升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由此确立其全球领先的地位至今而不衰;在文化也是一种战略、一种生产力、一种国力的观念主导下,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薯片、英特尔芯片正悄无声息地走进人类生活,带来的不仅是遍布全球的利益链条,也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历经阵痛,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中华文明的确曾经辉煌过,但现在未能跟上疾速浩荡的世界潮流,看起来是落后的经济,但真正缺失的是先进的理念。我们不缺少怀揣梦想、奋发前行的中华精英,而是缺少变革的勇气、创新的魄力、发展的意识、全球的视野和走向世界的胆略。

  落后就要挨打,启航引领新路。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中国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奋起直追,只争朝夕,短短的三十五年间,中国GDP总量增加了143倍,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绩赫然,世人瞩目,复兴梦想与现实越来越近。然而,成长起来的烦恼一点也不比过去少,我心还能飞多高,我们还能走多远?十年前的一场非典,让我们深刻审视发展的本质意义。“人”是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人没有了,发展从何谈起?沉痛的现实告诉我们“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发展也不是对昔日汉唐盛世的历史再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走过的环境污染、道德沦丧、价值扭曲的老路不可重蹈;汉唐辉煌更不可全盘恢复,否则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优秀亦须倍加发扬,糟粕当要大胆丢弃。科学的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之策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放眼世界,自觉而为,成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至高追求和至远理想,更是爬坡过坎阶段中国的历史担当。

  三、祈望未来,自强而行

  中国巨轮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再出发。

  我们在回望历史中增添自信,在放眼世界中实现自觉,未来之路,中华民族必须自强而行,创造新的辉煌。从自信到自觉,最根本的还是谱写出自强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先进理念指引下建设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这是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四百年的世界近代史,三十五年中国改革开放史所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

  涓涓细流,奔向大海。文化将一个民族全部思想理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汇聚而起。如果说军事使一国强大,经济使其壮大,那么唯有文化才使国家伟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人民性、包容性于一体的人类文明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前行,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力量之本。

  历史、实践和未来启示我们,砥砺前行的中国需要凝聚起共同的理想信念、涵养核心的价值观、培育创新的思维方式。历经沧桑岁月,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是理想信念将逼仄蜗居的“蚁族”们、艰难前行的创业者们、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白领们、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大军们凝聚了起来,构成了实现梦想最靓丽的色彩、最鲜明的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国家观、社会观、个人观,对提升国家形象、改善社会风气、提振国民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奋发有为的中华民族先进的行为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执著的思想坚守。改革创新关乎着未来国家发展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嬗变、在嬗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历史演进的逻辑,改革创新的中国,就要牢固树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观、建设公平正义国家的法治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的民本观、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观。改革创新是当今中国新的行动追求和力量之源泉。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置身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催人奋进。树立自信的理念,提升自觉的共识,坚守自强的追求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使古老而崭新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王仁锋)

 

【 关闭 】
分享到: